关灯
护眼
字体:

指纹儿歌的趣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要你早聚会,这梨条休着俺抛离,这柿饼要你事事都完备,这嘉庆(子)这场嘉乐喜,荔枝离也全在你,圆眼圆也全在你。”

    汪穰卿《庄谐选录》卷八记丁宴在淮安,听太平军入扬州,欲以枣、栗糕、灯笼、鸡子犒师,谐音:早立登基。《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亲友来送场,送状元糕、太史饼、枣儿、桂圆等物,无非预取高中占元之兆。”

    其次,用“枣子”谐音“早子”,而指早生子的意思。

    古代三月上巳日是个青年男女极热闹的节日,民俗有各种寄托。《太平御览.时序部十五》引《韩诗章句》:“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妇女不育也是要拂除的不祥,载体就是在水中放枣而洗澡。桃花水本是说桃花开时的河水增多。但特意把“桃”谐音“套”而指**。把“花”别解成为指儿子所谓开花结子。后后汉杜笃《祓禊赋》:“浮枣绛水,市酒共川。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艳姝。”南朝梁庾肩吾《三月三日侍兰亭曲水宴》:“踊跃損鱼出,参差绛枣浮。”梁萧子范《家园三月三日赋》:“洒玄醪于沼沚,浮绛枣于泱泱。”晋褚爽《禊赋》:“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卵,更直接表示生育的寓含。

    北朝乐府民歌:“门前一棵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人,那得孙儿抱。”大龄的女儿向母亲催促自己的婚事。

    宋《梦梁录.育子》:“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妇入月期将届,外舅姑家以银盆或彩盆,盛粟杆一束,上以锦或纸盖之……并以彩画鸭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枣、栗果,及孩儿绣绷彩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礼。”《东京梦华录》卷五《育子》说,满月洗儿会“盆中枣子直立者,妇人争取食之,以为生子之征。”近当代各地民俗在订婚、铺床、送亲、撒帐、闹洞房等各个环节都用枣预祝早日生育。

    再次,把枣神异化,说成是成仙的食品。

    最早是大骗子李少君编造的说法。《史记.封禅书》:“是时李少君亦以祀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他取得汉武帝的信任后,谎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汉代铜镜铭文有:“商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甘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

    这只是说巨枣,到后来就编造有各种神异性的枣。

    《贾子说林》:“昔人得安期生大枣,在大河之南。煮三日始熟,香闻十里。死者生,病者起。其人食之,白日上升。”

    《神异经》:“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十丈,敷张枝条数里余。疾风不能偃,雷电不能摧。其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色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

    《西京杂记》:“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玉门枣、西王母枣就是编造的奇异名字。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七月七日下访汉武帝,“帝设玉门之枣,酌葡萄之醴”来招待。《真人关令尹喜内传》:“尹喜共劳资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玉门之枣,其实如瓶。”而玉门关地方并没有名枣。从葡萄之醴可知,所谓玉门之枣,实际是指从玉门关进口的西域之枣。自从张骞通西域,引进葡萄等产品之后,就把编造的神异物品谎说是从西域来的。

    《洽闻记》:“邺华林苑中有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腊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枣,亦三子一尺。”所谓“王母枣”是谐音“王模枣”,模,是模样。犹如说枣王,指很大。很大的稀少。把“稀”再谐音成为“西”。于是就成为趣而虚假的西王母枣。

    《述异记》:“北方有七尺之枣,南方有三尺之梨。凡人不得见,或见而食之,即为地仙。”所谓七尺之枣,又是从《东方朔传》仿来的:“汉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枝击未央前殿槛,呼朔曰:‘叱来!叱来!先生知此箧中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枝击槛,两木林也。曰:朔来朔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上大笑,赐帛十匹。”

    这是表现东方朔聪明机智的志怪小说,实际是作者借以买弄自己编谜语的聪明。以枝击槛,就是以木击木。两木挨在一起,就是“林”字。把“朔”的左旁勉强看成“朿”字,两个“朔”就是“枣”字。“叱”中有“七”,两个七相乘是四十九。由“叱”中有“七”而谐音趣说“七尺之枣”。

    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景林寺》:“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倶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枣。”《酉阳杂俎》:“晋时,太仓南有翟泉,西有华林园。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核细如针。”

    隋代杜宝《大业拾遗记》:“信都郡献仲思枣,枣长四五寸。紫色,皮皱细核。实肥有味。贤于青州枣。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时海内唯有数树。”

    道教把所谓能使人成仙的丹药,诡秘的叫“交梨火枣”,是谐音“叫离火早”。暗含意思是:叫你早离开欲火燃烧的尘世。南朝梁陶弘景《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虚造的仙果。唐陆龟蒙《袭美以春橘见惠因次韵复酬谢》:“堪居汉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枣前。”元徐再思《红绣鞋.道院》曲:“青猿藏火枣黑虎听黄经。”《西游记》第七十九回,孙悟空请得南极老人星即寿星下凡到比丘国捉拿了妖精白鹿,那国王求祛病延年之方。寿星笑道:“我这衣袖中,只有三个枣儿,是与东华帝君献茶的,我未曾吃,今送你罢。”《封神演义》第七十九回:“火枣琼浆原自异,马忠应得化微尘。”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六:“仙枣亭,故址在(鄂州)南楼西。旧传亭前枣大,未尝实。一岁,忽有实如瓜,太守命人吏采而进,小吏辄啖之,遂仙去。”

    由吃枣成仙又变出枣树是能当大官的庭院风水的说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石晋朝赵令公莹家,庭有襦枣树,婆娑异常,四远倶见。有望气者,访其邻里,问人云:此家合有登宰辅者。里叟曰:无之。然主人小字相儿,得非此乎?术士曰:王气方盛,不在其身,当在其子孙。其后莹由太原判官大拜,出将入相。”按,“襦”字音man。襦枣,又名君迁子。是现在柿属的一种原始载培种,俗名软枣。晋崔豹《古今注》:“糯枣,叶如柿,实似柿而小。味亦甘美。”这是个别性的说法,其实也是从“柿”与“仕”的谐音编造的,把“仕进”再分解成:仕而前进。就可以指当大官。迷信说法也是推陈出新,常常改变的,有的大有影响,有的也与这个说法一样,是昙花一现。

    枣再大也不能使人成仙,况且根本没有神仙。但迷信也是无风不起浪,要有个被附会的基点,所谓无巧不成书。枣,富有维生素,多营养,这与许多水果是相同的。但枣是干果,可以储存。当粮食饥荒的时候,有计划而控制的吃枣,就可以苟延性命到来年粮食收割。这当然也是有限的不死而延寿。迷信的创造者善于见缝插针,把此无限的夸大,就成为不死而成仙。

    《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有“神仙李”“仙人杏”“仙梨”等传说,却是从枣的神异说法仿来的,便没有丝毫的事理。最有影响的模仿说法是所谓王母仙桃。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下访汉武帝时带着自己的“天橱”,即天上的饮食。“王母自设天橱,真妙非常。丰珍上果,芳华百味。……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鸡卵,形园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这段文章的文学性在于: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桃大如鸡卵,形园青色。不但并没有什么神异,倒是其貌不扬的所谓不可貌相。而《西游记》电视及动画片都把王母桃表现成为非常大而红艳。没有王母这样的神仙,自然也就没有她吃的桃。这个名字其实是从“王母枣”抄袭的,即也谐音成“王模”:模样大。枣的神异性从所谓安期生吃枣成仙而来。把“巨枣”按“王模枣”的意思谐音趣假说成“王母枣”,从而模仿成“王母桃”。

    “王母桃”又可以再变成“乳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王母池之处第一》说来到王母池时,猴行者看见蟠桃树上蟠桃正熟,有三颗掉到王母池水中。便用金环杖敲打盘石三下,就有一个孩儿钻出水来。猴行者问他年龄,说是三千岁。又敲打盘石五下,又有一个孩儿钻出水来。猴行者问他年龄,说是五千岁。敲打盘石七下,还有一个孩儿钻出水来。猴行者问他年龄,说是七千岁。下面的文字是:“行者放下金环杖,叫取孩儿入手中。问:‘和尚,你吃否?’和尚闻语心敬,便走。被行者手中旋几下,孩儿化成一枝乳枣,当时吞入口中。后归东土唐朝,遂吐出于西川,至今此地生人参是也。”

    所谓“乳枣”,无非也是谐音“如枣”罢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枣的神异性是原始性即本题性的,桃的神异性是来后仿说的。所以说“乳(如)枣”。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