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节 教孩子多给予、少索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多给予,少索取”。

    比如,在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给周围人夹菜,把他人喜欢的菜端到他人的面前,便于他人夹菜;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我们要引导他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如果学校组织外出活动,我们要让孩子多准备一些水果、食物,并提醒他与老师、同学分享;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就会更愿意多给予。那么,孩子想要索取的心理就会慢慢变淡。

    让孩子明白,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舍得,通俗来讲,就是愿意把自己的某些东西给予他人。当我们这样教导孩子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有疑惑:“我把自己的东西给了他人,那我不就没有了吗?”这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舍得”一词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人生态度: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

    当孩子舍得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时候,无形中,他的心胸就会扩大,相应地也会得到福气,正所谓“量大福大”。而且,孩子虽然表面上暂时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会得到更多的、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温暖的亲情、珍贵的友谊、他人的感谢等。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凡事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加人,先问己”,如果想让他人去做某件事情,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喜欢这样做。“己不欲,即速已”,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去做这样的事情,那就赶快也不要让他人去做。这正如《论语》中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作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也就是说,凡是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自己不能承受的言行,就不应该让他人去做、让他人去承受。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平等待人的体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处事原则,只顾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而忽略了对方的利益和感受。如果我们自己“所不欲”的却硬要“施于人”,不仅会把事情弄糟,而且还会破坏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要有同理心,用理智去体谅他人的感受。当我们想对他人说某些话或让他人做某件事情时,要先思考一下:如果是我,我能够接受这样的言语吗?我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吗?如果自己都不能够接受或不愿意去做的话,就不要强求他人。

    另外,即使是“己所欲”的事,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因为别人未必乐于去做,所以,我们依旧需要慎重,不要想当然地强行“施于人”,以免好心办坏事。

    站在他人的角度就会感同身受,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太太正在厨房做饭,先生在一旁不停地唠叨:“慢点,小心!油放太多了!火太大了!赶紧用铲子翻一下菜……”终于,太太忍不住了,说道:“我会做饭,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先生没有生气,而是平静地说:“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在开车的时候,你在一旁喋喋不休地‘指导’我,我是作何感受的……”

    这是一个多么真实的故事啊!这位先生很有智慧,用这种方式让太太深深体会到了被人唠叨的感受。我想,从此以后,当先生在开车的时候,太太一定会克制住自己想要说话的念头,让先生安心开车。

    事实上,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才能真正体会他人的感受,才能理解他人,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教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遇到被误会、被指责、被伤害或被诬陷的事情,这时候,我们除了给予安慰和引导之外,还需要告诉他:自己体会到了这种难受的滋味之后,就不要因为自己类似的言行举止而给他人带来同样的感受。如此一来,孩子不仅能尽快摆脱难受的滋味,而且还会懂得不要给他人带来难受的滋味。

    总之,我们要引导孩子遵循一个做人处事的原则:自己不希望得到什么,就不要让他人得到;自己不能够承受什么,就不能让他人去承受。

    教子箴言

    人与人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给予和索取这两件事。这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分辨清楚,让他把握好给予和索取之间的尺度:多给予,少索取。另外,我们还要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遵循一个待人处事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不希望、不喜欢的言行,都不可以强行加诸于他人。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