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前发展阶段的苏联交往心理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流〔8〕。自然,言语活动是交往的重要特征,但交往并不仅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的性质、内容、进程本身的特点,是由相互作用的总的关系、目的所决定的。言语是交往的符号中介的最高级、最完善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除言语外,还有交往手段如手势、表情、躯体动作、辅助语言因素和非口头交往手段、沟通的空间和时间变量(伙伴位置、会晤的准时性)等。交往是一种交流思想、情感、体验的过程,它的心理内容更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也提出过研究交往的信息观点,把交往看作一种发送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一种独特的信息联系的社会形式。〔9〕这种信息观点是有成就的;但是把交往定义为交流信息则是不够正确的。在人—机系统中,在人和动物的沟通过程中,在动物界,都发生着信息相互作用,但是,所有这些信息相互作用形式都不能属于交往范畴。交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特征是社会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研究者重视研究交往的不同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从这种角度出发,有些心理学者提出,交往是一种综合结构的、多方面的形成物,应当分析交往的不同结构成分间的联系和依从关系。例如,Б.Д.帕雷金把交往的结构区分为:1内部的方面——交往者间的心理接触,他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信息;2外部的方面——交往者的行为,他们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0〕Г·М·安德列耶娃从交往中区分出三个相互联系着的方面:1沟通方面;2相互作用方面;3知觉方面。她在所著《社会心理学》中指出:“……可以用不同方法研究交往的结构。我们建议通过划分交往结构的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说明交往结构的特点:沟通方面,相互作用方面,知觉方面。交往的沟通方面,或狭义的沟通,是交往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换。相互作用方面是在交往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组织,也即不仅交换知识、思想,而且还交换行动。交往的知觉方面就是交往伙伴相互知觉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相互理解的过程。自然,所有这些术语都是极为相对的。……在实践中每一个方面都不能脱离其他两个方面而存在。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分析,特别是为了建立实验室研究系统。”〔11〕Б·Ф·洛莫夫提出,研究交往的结构时,应当把交往区分为三种水平。1宏观水平,把个体和其他人们的交往作为他的生活方式的最重要方面来分析考察。这种水平是在人的较长生活期间、在分析个体心理发展的层次上研究交往的发展。重要的是确定个体所参加的那些社会群体(劳动或学习集体、家庭等)、个体直接间接与之交往的人们的范围。属于这一水平的心理学问题有:交往形式的发展,它们对本社会(和群体)中存在的行为规范、准则的依存性,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相互关系,心理的年龄特点,才能、性格、需要和动机的发展,个人生活观点的形成等。关于个性、活动方向性、动机领域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就是在这一水平上进行。在这一水平上,心理学和社会学衔接起来。2中观水平,考察人们在某一或长或短期间(年、月甚至日)所发生的那些接触。在这一水平上,研究交往过程的动态,交往的各种表现,交往中所应用的手段等。所涉及的心理学问题领域基本上是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动态特点。3微观水平,分析交往的个别“共轭”行动,这是交往的基本单位。其中,既包括交往一方的动作,也包括对方伙伴的共同动作或反动作。〔12〕这些理论观点,都比从以往交往的一种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一步。看来,在所有方面的统一中整体地研究交往是一种趋势,其下一步发展也许是要研究交往现象的层次组织,而人们相互作用的目的则是交往所有其他成分的据以表现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总的来说,苏联交往心理学研究还是初步的,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作这种估计,其根据是:1在研究战略上存在较大分歧,不同研究者各自指向统一交往现象的不同方面;2对于基本概念的解释存在矛盾。如,大家都承认交往和活动统一的思想,但具体到对交往的理解,对交往和活动的联系的性质的理解,则有颇大的分歧。3还存在有大量的空白点,如,“交往和个性”,“交往和大社会群体”,“大众沟通领域中的交往”等重要问题。4对所取得的材料进行整合和概括不够。因此,有的心理学者提出,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交往心理学研究,必须实现系统观点的原则。

    交往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背景

    交往研究的发展背景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还不限于交往问题本身,它涉及到了苏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苏联心理学提出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改造传统心理学的任务。在传统心理学中,内省意识心理学抛开人的行动而孤立地、抽象地研究人的心理、意识,行为论心理学则是抛开人的意识而研究盲目的行为,两者都是把心理、意识和行动割裂开来。为克服传统心理学导致心理学危机的这种根本性缺陷,以С.Л.鲁宾斯坦为代表,苏联心理学引入了马克思的活动范畴,形成了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心理、意识对活动有调节作用;通过活动,心理、意识是可知的,可定向培养的。从而提出必须在和活动的统一关系中研究人的心理、意识。以这一原则为核心,形成了苏联心理学的完整理论体系。到70年代初,А·Н·列昂捷夫从原来的文化历史观点出发,形成了他的活动观点,把活动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解释性范畴。总之,活动一直是苏联心理学的基本范畴。甚至有人就把苏联心理学称为活动心理学。自然,心理学中研究活动,传统地都是研究个体活动,一般不涉及共同活动、群体活动问题。

    70年代中期,Б·Ф·洛莫夫提出他的心理学系统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活动观点的理论模式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与此不同,系统观点的理论模式则是,主体和另外主体、客体之间都是相互作用关系,前一种相互作用是交往,后一种相互作用则是活动。两者都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于是,就产生了关于活动和交往的关系问题的争论。

    以洛莫夫为代表的交往论者,从他的系统观点出发,强调交往的特殊性,认为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人的社会存在,而人的社会存在非常复杂,它不只包括对对象世界的关系,而且也包括对这个人所直接间接接触的其他人们的关系。在人的社会存在中,除活动外,还应该包括有交往。把人的社会存在只是归结为活动,就是把人的存在简单化、贫乏化。交往和活动是同等重要的心理学基础范畴。两者的基本内容不同,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主体——客体”关系,是人和对象的关系,其结果是对象得到改造。交往的基本模式是“主体——主体(们)”关系,是人和人(们)的关系,其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因而,心理学必须大力研究交往问题。〔12〕以列昂捷夫为代表的活动论者,坚持活动观点,认为活动是心理学的基本范畴,交往只是活动的一种局部情况、具体表现形式(例如,М·И·利希娜的著名研究——7岁前儿童的交往〔13〕,就是在这种格局中进行的)。因为,交往和活动两者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如,两者都是具有目的方向性的过程,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推动的,都具有社会性等。〔14〕目前,这一争论还在继续着。可以说,从70年代中期直到现在,系统观点(交往问题是它的构成内容之一)和活动观点的争论是苏联心理学理论思想发展的最基本内容。

    无论如何,把交往从活动中区分出来、展开研究,这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因为,这至少可以使心理学更为丰富地、如实地理解人的行动方面。而如能坚持和深入下去,甚至最后可能导致“意识和活动统一”这一苏联心理学的最根本理论基础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В·М·别赫切列夫:《集体反射学领域的实验资料》,载《反射学和神经系统生理学的新探索》,(苏)国家法治出版社,1925年版。

    〔2〕Л·С·维果茨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史》,载《维果茨基全集》第三卷,莫斯科出版社,1983年版。

    〔3〕С·Л·鲁宾斯坦:《普通心理学原理》,(苏)教育书籍出版社,1946年版。《普通心理学问题》,(苏)教育出版社,1973年版。

    〔4〕А·Н·列昂捷夫:《心理发展问题》,(苏)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5〕Б·Г·安纳耶夫:《现代人学问题》,1977年版,参见А·А·斯米尔诺夫《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与现状》,(苏)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三编,第二部分,第七章。

    〔6〕В·Н·米亚西舍夫:《交往、关系、反映的相互联系——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问题》,1970年版。

    〔7〕Б·Ф·洛莫夫:《交往条件下认知过程的特点》,1980年版。

    〔8〕В·Г·柯瓦里楚科:《语言符号的实质问题》,1966年版。

    〔9〕А·А·布鲁德内:《沟通相互作用理论》,1977年版。

    Ю·А·舍尔科夫:《大众信息过程的心理学问题》,1973年版。

    〔10〕Б·Л·帕雷金:《交往心理学理论基础》,1971年版。《交往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和语言学特征,人际接触的发展》,1970年版。

    〔11〕Г·М·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译本,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Б·Ф·洛莫夫:《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1984年版。

    〔13〕М·И·利希娜:《出生后前7年儿童和成人的交往》,1978年版。

    〔14〕А·Н·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苏)政治书籍出版社,1977年版,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原载于《社会心理学研究》,1991年第2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