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从活动到交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面地强调个性形成中的外因原则,这是由于他把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简单地分割开来所导致的结果。实际上,外界现实如何影响个性的形成,个性如何在外部活动中表现,这些还都是要服从于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个普遍规律的。

    列昂捷夫曾以锯木这种外部活动为例,指出外部活动的基本结构,是由对象(木材)、工具(锯子)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对主体方面的内部因素则不作应有的考虑〔13〕。难道锯木者的已有知识、熟练、惯用左手或右手这样一些主体因素,在他的锯木活动中就全无作用吗?只要一这样提出问题,列昂捷夫的片面强调外因作用的问题就变得非常显然了。

    鲁宾斯坦分析心理现象在行为的决定关系中的作用时指出:“把决定论推广于人的行为,要求并且必然是以考虑到具有多种多样形式和表现的心理活动并把它当做人的行为的内部条件为前提的。”我们如果“不是承认心理的东西的能动作用,而是否定它,这样便导致非决定论,导致在对人的生活、人的行为的理解中决定论的破坏”〔5,300页〕。这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看来,鲁宾斯坦对于“真实的、科学的、理解到外部的原因通过内部条件而起作用的决定论”的分析,对于阐明心理、行为的决定作用的方法论原则,还是更有说服力的。

    五、活动和交往的关系

    苏联科学院等单位于1962年召开了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会议,决议加强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邻界上的问题。从此,社会心理学在苏联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心理学这样的学科,必须具有本国、本社会的特点。苏联的社会心理学迫切需要为自己建立理论基础。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交往问题成了近年来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界热烈讨论的对象。

    从本文的角度看来,所讨论的问题中值得注意的是交往和活动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观点以Б·Ф·洛莫夫为代表,他认为:1研究作为对现实的反映的人的心理,就要分析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存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活动占着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全部。交往也是人的社会存在的重要方面。2两个理论模式。从基本内容来说,活动和交往两者是不同的。活动的理论模式是:“主体——客体”。它所包括的是人和对象的关系,活动的结果是对象的改造。交往的理论模式是:“主体——主体(们)”。它所包括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交往的结果是人和人关系的改变。3所以,不能把活动看作“超级的”范畴,把交往作为它的局部情况,包括在活动之中。否则,只会把人的现实生活简单化。交往和活动都是人的现实生活的独立方面。4所以,心理学理论不应该在一个范畴的基础上,而是要在范畴的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把某一个概念绝对化只会局限心理学理论的发展〔14,15〕。

    另一种对立的意见维护传统的活动观点,特别是C·Л·维果茨基、A·H·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他们认为:1活动概念是一个根本性的范畴,它远远超出于心理学的界限,它联系着心理学的概念系统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概念系统,揭示着个人、意识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可以从理论分析的水平过渡到具体的心理学研究的水平。2交往也具备活动的基本特点。比如,两者都是一种有目的方向的过程,都是由一定动机所推动的。两者都具有社会性。人的社会关系就是在他的活动中实现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如此,就因为他是活动的人。同样,交往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现实化的方式、条件。3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主体——客体”关系、“主体——活动——对象”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局限于个体活动,他的主体也可以是群体、“集合的主体”。再,在“主体——客体”的关系中,其实也可以包括进“主体——主体”的关系。4所以,交往是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况。交往可以是活动,也可以是活动的构成部分,动作。交往和活动两者,决非并列关系〔16,17〕。

    关于活动和交往的关系问题,直到目前还在激烈地讨论。总的看来,尽管这一争论是在基本理论的水平上展开和进行的,但对于心理学理论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并不见得有多么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对于人的行动方面,从心理学理论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如何深入正确地理解它的本质特点,从而正确、深入地认识人的心理、意识的本质。

    不过在这一讨论中,洛莫夫对原有的活动观点,特别是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也提出了值得进一步考虑的问题。这就是:人的存在是否可以归结为或者等同于个体的活动,人的行动方面实际上极为复杂,活动概念能否概括?洛莫夫曾举例说,把可以产生深刻影响的谈心、讲演这样一些过程,叫做活动是未必恰当的。

    六、两点意见

    我们评价心理学中某种关于人的行动方面的理论观点,最基本的就是要看它是否能够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地理解人的行动方面,从而正确、全面、深入地揭示人的心理、意识的实质到何种程度。

    应当承认,苏联心理学把马克思著作中的活动概念引入心理学中,作为基本范畴,并在它和意识的统一关系中进行考察,在这方面,是取得了相当成就的。我们前面谈到过,苏联心理学所试图加以改造的传统心理学,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把人的意识和人的行动、生活实践、从而也就和人的外部现实世界分离开来。而本来,人的意识对外部实在事物是具有极密切的依赖关系的。没有外部实在事物,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因外部实在事物而产生、发展。也因外部实在事物而实现它的能动作用。而所有这些,都是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生活实践而实现的。把人的意识和人的行动分离开来,当然,也就不可能对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达到正确的科学认识。于是,意识成了孤立的、抽象的、毫无现实作用的东西,活动则成了盲目的行为。在分析传统心理学这种根本性缺陷的实质的基础上,苏联心理学引入活动概念,提出意识和活动统一的原理,并以这一原理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结构体系。这样,它就从原则上把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动、生活实践,从而也就和人的客观世界联系了起来,使人的心理、意识成为客观现实普遍联系链索中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和传统心理学比较起来,不能不承认,苏联心理学在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唯物地理解上,这确实是前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苏联心理学对于人的行动方面的处理,也仍还存在有待进一步考虑之处。这首先和最主要地表现在对人的行动方面的实践性质的理解上。我们知道,苏联心理学是用活动概念标示人的行动这个方面的。诚然,在一些较为深刻的著作(比如,鲁宾斯坦)当中,有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它的实践性质问题。而且,一般在基本理论水平上谈到活动时,也总要提到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但是无论如何,在苏联心理学理论中,作为标示人的行动方面的范畴,并为心理学界所公认、通用的,毕竟还是活动。这也反映了苏联心理学对人的行动方面的基本理解。

    但是,活动这个概念含义广泛而不够确定。它虽被广泛使用,但在不同人那里,在不同场合,所被赋予的含义却很不一致。如,它可以在近似过程的意义上使用。苏联心理学中经常谈到生理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等等,就是在生理过程的意义上使用活动概念的。本来,活动的概念首先是指外部的、感性的活动,但同时,它也是可以用来指内部的、心理的过程。自然,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的划分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经常相互联系渗透着。但它们毕竟又有所区别。而且,明确这种区别对心理学来说还非常重要。否则,就很容易使人产生迷惑、混乱。

    在心理学中,直到现在,活动传统地是指个体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活动总是要和别人的活动以某种方式联系着。而且,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人的活动,也要涉及人们的共同活动。在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这样的学科中,这个问题格外明显。这也就给心理学提出了新的现实问题。

    而重要的是,活动这个概念不能明确表达出人的行动方面的本质特点。活动当然可以指人的活动,但也可以用来指动物的行为,如猿的构建活动、探究活动等。固然人的行动和动物的行为有生物学上的联系,但对于心理学来说,更要明确两者间存在实质的区别。人的活动具有意识性。“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活动……无论就其内容或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2,96、121页〕。由于意识性和社会性这两个特点,人的活动也就具有变革客观世界的性质,人的活动是实践活动。

    所以,在心理学中,用活动作为表示人的行动方面的基本范畴是否完全恰当,也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比较起来,如果用列宁提出的“生活实践”的概念〔3,142页〕或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实践活动”的概念〔1,4页〕来作为表示人的行动方面的基本范畴,可能更为适当一些,这可以更确切地突出人的行动的本质特点。而如果模糊、甚至抹杀了这种特点,也就不可能正确、全面地理解人的心理、意识。

    可能会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概念问题。不错,这是一个涉及基本概念的问题。但又并不只是一个概念问题,它同时也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活动还是生活实践、实践活动这些概念后面,实质上则是如何正确理解人的行动方面,进而如何理解人的心理、意识的问题。而这对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建设来说,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也可能有人会认为,突出人的行动方面的实践性质,会妨害对它的多水平性质的理解。其实并非如此。这两者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统一的。实践性质是人的行动方面的本质特点,这是客观实际情况,忽视它是绝对错误的。人的行动方面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这也是客观实际情况,不考虑它也就不能如实地认识人的行动方面。它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在于人的行动方面的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4〕C·Л·鲁宾斯坦:《在苏联心理学史中意识和活动的问题》,载《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道路》,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9年版,中译本,三联书店,1965年版。

    〔5〕C·Л·鲁宾斯坦:《存在和意识》,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7年版,中译本,三联书店,1980年版。

    〔6〕C·Л·鲁宾斯坦:《苏联心理学体系中活动和意识的问题》,载《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7〕A·H·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苏)政治书籍出版社,1977年版,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8〕A·A·斯米尔诺夫:《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与现状》,(苏)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9〕C·Л·鲁宾斯坦:《普通心理学原理》,(苏)教育书籍出版社,1946年版。

    〔10〕C·Л·鲁宾斯坦:《普通心理学问题》,(苏)教育出版社,1973年版。

    〔11〕A·H·列昂捷夫:《心理发展问题》,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12〕A·H·列昂捷夫:《心理学中的活动问题》,苏联《哲学问题》,1972年第9期。

    〔13〕A·H·列昂捷夫:《现代心理学中的活动范畴》,载苏联《心理学问题》,1972年第3期。

    〔14〕Б·ф·洛莫夫:《苏联心理科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载苏联《心理学杂志》,1971年第5期。

    〔15〕Б·ф·洛莫夫:《心理学中的交往和活动范畴》,载《苏联哲学问题》,1979年第8期。

    〔16〕A·A·列昂捷夫:《活动与交往》,《苏联哲学问题》,1979年第1期。

    〔17〕A·A·列昂捷夫:《交往心理学》,(苏)思想出版社,1974年版。

    (原载于《心理学报》,1982年第1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