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幼儿给予照顾。

    6.保教并重原则

    (1) 保育员要做好运动前环境的安全检查和器材的准备工作,锻炼中加强对体弱幼儿的关注。

    (2) 保育员要及时提供干毛巾,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服,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积极锻炼。

    (3) 在运动过程中,保育员应协助教师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穿脱衣裤的方法,让幼儿的身心和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三) 运动活动的指导方法

    1.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含义

    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在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心理负荷则指运动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在幼儿运动活动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因此,在幼儿锻炼中,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师开展与实施锻炼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2.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

    (1)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在幼儿锻炼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钻、爬、投掷等动作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 幼儿的活动时间。它包括幼儿连续活动的总时间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其中,幼儿的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程度影响着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幼儿总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3) 活动项目的特点。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如幼儿做直体滚动时,前庭分析器所受的刺激和意志负荷均较大,而运动负荷却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很大,而且认识和意志负荷也较大。连续立定跳远,运动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却较小。走平衡木、跑、过障碍、滚球、拍球时,幼儿的心理负荷都很大。幼儿参加感兴趣的锻炼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4) 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前者指练习的次数和距离的总和,它们一般与幼儿的运动负荷成正比。后者指锻炼的正确要求和规则。对锻炼的要求越高,幼儿需付出的心理负荷就越大。

    (5)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教师组织活动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方法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生动形象、正确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幼儿的运动和心理负荷。

    (6) 幼儿的个别差异。指幼儿的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运动活动中,相同的活动内容对不同的幼儿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做同一个游戏,有的幼儿兴致勃勃,有的却感到索然无味。

    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3.合理调节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策略

    (1) 目标明确安排合理

    在安排活动时,应将不同性质、不同负荷的内容进行合理组合,在呈抛物线状的运动过程中,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活动交替安排。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的运动密度,尤其是幼儿的练习密度,确定目标时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2) 动静交替和谐发展

    教师要根据幼儿生理机能能力活动的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活动的特点、幼儿的实际水平,以及器械、气候等因素确定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逐步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

    心理负荷的曲线较复杂,往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无任何规律可循。一般来说,运动活动中幼儿的认识负荷不应太大,且需要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幼儿的意志负荷也不应太大,应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活动时充分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所选的内容难易适当,富有趣味性和直观性。同时还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幼儿喜好游戏,他们在游戏中的认识负荷、情绪负荷、意志负荷都较高,因此,在锻炼时教师应多采用生动有趣、针对性强的游戏和器材,结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示范,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锻炼的效果。

    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弛,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3) 灵活运用教法

    由于运动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锻炼时应精讲多练,使幼儿的练习密度占较大的比例(一般幼儿在运动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幼儿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采用同时进行法、鱼贯进行法、循环进行法等方法。反之,如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已较大,则可通过缩短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改变活动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幼儿的运动量和心理负荷。

    (4) 充分利用场地、器械

    事实上,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在运动场地的布局上,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如器械不够,则可采用分组轮换或循环练习等形式,以加大幼儿的练习密度。

    此外,安排运动负荷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气温因素。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幼儿的运动负荷;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应适当增加幼儿的练习密度(但运动强度仍不应太高)和运动负荷。

    三、 幼儿运动活动的评价

    (一) 评价要点

    1.目标:

    (1) 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是指确定的目标与特定的混龄班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一致。既要促进同龄幼儿应有的身体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能力,又要体现混龄幼儿合作的兴趣性和社会性发展。

    (2) 目标的可落实性是指目标是否针对动作发展、能力提高和心理发展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是否易于操作。

    (3) 目标的达成度是指实际的活动过程中,计划的目标实现程度,以及非计划的对幼儿有价值的生成内容与目标的有机联系程度。

    2.内容:

    (1) 内容的年龄适宜性是指所选的内容与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是否一致,是否有利于每个年龄段幼儿的接受与发展。

    (2) 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是指:一方面,所选内容是否最高程度上包含了活动的目标;另一方面,内容容量和活动量的安排是否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3) 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所选活动内容是否合理,环境和材料的提供是否有助于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与尝试的愿望。

    (4) 内容的生活性是指所选内容是否能反映幼儿现实生活,引发幼儿进行有效学习。

    (5) 环境、材料的适宜性是指在环境创设上是否充分利用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材料是否在多样性和单一性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环境和材料两个方面是否最大限度地支持了幼儿的学习,在充满野趣的环境中满足了幼儿大胆尝试、创造和交往合作的需要。

    3.教师:

    (1) 教师讲解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对活动内容、动作要领和规则的讲述、解释是否清晰到位,所占时间与运动实践的分配是否合理。

    (2) 教师教学策略的适宜性是指教师面对问题情境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

    (3) 教师对幼儿的关注是指教师对幼儿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绪、身体、学习状况是否有回应并采取有效对策。

    (4) 教师总结和评价的适宜性是指教师是否及时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开展评价。尤其应注重过程中、情境中的评价。

    4.幼儿:

    (1) 幼儿投入的程度是指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愿意大胆尝试和表现出创造性。

    (2) 幼儿的互动性是指活动是否提供适宜幼儿与同龄同伴或异龄同伴的互动的机会。

    (3) 幼儿面临的挑战是指活动中幼儿是否获得新的经验,是否有效运用了已有经验,面临问题时能努力解决问题。

    (4) 幼儿的学习习惯是指幼儿运动的坚持性、独立性、克服困难的信心、自信心以及轮流、合作、分享等意识,包括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自我保护和自理能力。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